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51章(2 / 2)

“既不能谋其国,也未曾谋天下民”。

“谋圣之称,或许名不副实”。

【秦念:第三次能攻下丰邑迫使雍齿逃向魏国,则是因为你去投奔项梁,项梁给你拨了五千卒。】

此时项梁正身处秦国旧都栎阳县。

秦灭楚之后,秦王政下令将各国的贵族与豪富迁徙到咸阳、巴蜀等地。

项梁与族人就是被迁徙至此。

看到秦亡之后,项梁原本感叹秦虽亡,鹿却不归六国,而是到了布衣之手。

更是不平于历经数百“皇帝”之后,有秦念复秦。

他万万没想到,这汉高祖刘邦竟然“曾”是他的部下?

【刘邦:那时召平假传陈胜之令,封项梁为上柱国。项梁领八千人渡江西进,群雄尽去追随,陈婴、英布等人皆投奔于他,兵力竟有七八万之多!】

见民心因讲述过往而增长,刘邦摇头晃脑,说得起劲。

对于各朝的黔首而言,只有少部分人能够读史。

如今天幕讲述秦末之争,许多人瞪大眼睛,不肯有半点遗漏。

茶坊酒肆的说书人,又哪里比得上汉高祖本人所述?

何况各朝的大多数百姓,终其一生也不见得能听一回说书。

【秦念:项梁认为秦嘉背叛陈胜后,立景驹为楚王是大逆不道,于是攻打他们。景驹死后你就投奔了项梁——所以项梁攻打景驹的时候,你在干嘛?】

此前刘邦可是先去投奔景驹,第二次攻打丰邑就是找景驹借的兵。

虽然没有攻打下来。

秦念这话当然是带点调侃意味:

刘邦该不会作壁上观吧?

当然,也有可能是——

【刘邦:在攻打丰邑,没打下来。景驹被杀,吾也只得转投项梁。】

嬴政静静看着刘邦这个逆贼谈反秦之事。

与逆贼相谈的是秦念,就不只是回忆“峥嵘岁月”,亦是在警示于他。

比如这个项梁——

项燕之子?

第38章

转投项梁一事, 刘邦问心无愧。

他虽然是想向景驹借兵,但实际上他是与景驹的部下同章邯的别将司马夷作战,未能取胜, 收聚散兵后攻下砀县获得降兵,这才折返攻打丰邑。

结果丰邑没打下来,景驹先被杀了。

他总不能领着不到一万人去与近十万军的项梁作战。

【秦念:所以你是承认此时是景驹的部下?史书上可是刻意隐去了这一点。】

史书上只写了刘邦欲要借兵。

并语焉不详地说刘邦与拥立景驹的东阳宁君去与司马夷作战,不利。

随后就是刘邦还兵屯聚留县,攻下砀县和下邑,但未能攻下丰邑。

甚至东阳宁君此后就查无此人。

显然汉史在有意模糊刘邦曾是景驹部下一事。

【刘邦:咳咳。】

这就是承认了。

秦念确定刘邦的剧本与她的预想一致。

这很合理:刘邦若不是成为景驹的部下,凭什么听他的命令去攻打司马夷?

【秦念:你会转投项梁也很正常。当时项梁要名有名、要兵力有兵力,渡过淮河之后,就连韩信都仗剑而从。】

项梁疑惑。

既然刘邦韩信皆来投, 为何最终却不是楚国复国?

【刘邦:可惜项梁不会识人, 没有重用韩信。后项梁兵败, 韩信又任项羽的郎中,依旧不受重用。】

项梁:“……”

兵仙韩信,在他麾下竟然没有受到重用?!

项羽又是谁?

此时项梁之侄项籍年尚幼,未取字。

………

韩信看着刘邦说的“不受重用”, 眉头紧蹙。

他也想起当初怀才不遇的时日。

【秦念:说的好像你就重用韩信了一样。韩信投奔你之后, 不也是被安排去看仓库吗?这还不如项羽给的郎中。】

【秦念:当连敖的时候还差点因为犯法被斩了。】

连敖是管理仓库的小官吏, 至于韩信当连敖时犯的什么法,以至于同案的十三人被斩,史书没有记载。

但韩信仰着头喊:“上不欲就天下乎?何为斩壮士!”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