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干部大手一挥:“没事没事,同志,你随便参观。”
林三七又将带来的所有水果糖都分给了现场的小朋友,这又引起了一阵轰动。
他则拿着照相机,慢慢开始在村里参观起来,就当是旅游了。
村里人看到有一个年轻小伙子过来,也都友善地笑笑,林三七也时不时在路上给村中成年男性发支烟,一路也没出什么意外。
一直等他走到一条小河边,然后惊讶发现河上居然有两座相邻的石桥。
这石桥他可太熟悉了,跟2023年村中的双龙桥一模一样,桥下正是每年龙船赛最激烈的河段。
林三七惊喜地问旁边的村民:“阿公,这条是什么河?什么桥啊?”
旁边一个老头笑呵呵回道:
“这是沙河,这座桥叫大龙桥,那座桥叫小龙桥,我们习惯叫双龙桥……”
林三七听了哈哈大笑起来,终于找到熟悉的东西了,于是拿出相机咔嚓咔嚓拍了好几张双龙桥的照片。
最后他还教了一个年轻村民如何使用相机,自己则站在双龙桥上,笑呵呵留下了自己在1959年的影像。
此乡非彼乡,林三七洒脱地跟1959年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石楼村挥了挥手,估计这辈子不会再来了。
林三七很快就回到了花都城区。
既然亲爹的老家不见了,但他现在还有一位林苦参老爹的嘱托,要回他们另外一个老家去探亲。
林苦参的老家在越秀安业里,正宗的老城区人,林父当年的医馆则开在不远处的仁济路上。
这次林三七已经不用问路人了,因为林苦参已经给他提供了详细的坐标。
仁济路,从珠江边开始往北走100米,路右侧有一座博济教堂,教堂旁边有一座三层白色东洋风格的楼房,这就是自家中医馆所在。
林三七一边走,一边找,都没怎么费劲就找到了。
中医馆这时候已经没有匾额了,大门紧闭,林三七拿出相机先拍了几张街景,又拍了小洋楼的外表。
心想这地段,这楼房,这要是等几十年后妥妥的黄金地段,那得多值钱啊,全便宜长子长孙林嘉庚了。
林家之前分家已经明确说了,祖宅归长房。
林三七也没有异议,他要这个时代的房子有啥用?就连林二哥都没表示反对。
敲门。
呯呯呯~~~~
门开了,门后走出一个中年男人,看面容跟林苦参还有几分相似。
“同志,你找谁?”
林三七赶紧露出笑容自我介绍道:“阿叔你好,我叫林三七,是林苦参的小儿子。”
“噢,你是七仔啊,长这么大,我都不认识了,我是你四叔林党参,呵呵,那进来坐坐。”
“四叔?四叔好,呵呵。”
四叔表面上看着客气,但脸上的笑容多少有点假,还有点警惕。
林三七则是听了别扭,这明明是自己家的房子,怎么还要被人家邀请进去坐坐?给人的感觉非常不舒服。
林苦参有兄弟姐妹七人,名字都带一个“参”了,林苦参排行老大。
老大有老大的辛苦,但老大也有老大的便宜。
比如林家祖传的医术,真正的秘方都掌握在林苦参手里,所以他才成为了岭南派医术最牛b大夫。
林苦参这一脉最少有一半的财产都在长子手里继承。
当然老大也要担负起家族传承、祭祀祖宗的责任,南方人叫“大宗”,其他旁支只能算“小宗”。
林三七也是第一次“回老家”,有点好奇。
穿过三层小洋楼,发现里面是一个大院子,院子后面还有一幢独立的两层小楼房,面宽5间。
左右两侧都是高高的围墙,其中一侧围墙开了一个门,林家当年的小轿车就是从这里出入。
可见林家当年的富足。
第163章 亲戚霸占不肯走
林苦参在林三七出差前曾经说过,三层小洋楼是医馆所在,后面的二层楼房则是林家人自己居住的地方。
小洋楼当年花了他5万大洋购买,并不是祖传的,所以产权完全是归私人所有,并不算公产。
林三七心想,自家便宜老爹当年在羊城那也个小富豪啊,住着别墅,开着豪车。
就在林三七还在眼睛四处参观的时候,林党参就已经在叫人了:
“大家都出来一下,大哥家的七仔回来了。”
林三七这才注意到,林家的二层小楼里,似乎房间里都有人影在晃动,甚至三层医馆都有人居住。
可是明明自家父亲在北平曾经说过,自己是托了族人照看宅子,可没说过让人住在自己家里呀。
果然,从两幢小洋楼里走出来不少男男女女,老老少少,全都好奇地打量着林三七。
“七仔来,给你介绍一下,这是你二叔家,这是你七叔家的,这是我家的,不过伱爷爷没住在这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