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子俩一同工作数年了,彼此之间很是默契,等他们进入工作状态,李暮歌留在这儿的作用就不大了。
看时间还早,李暮歌干脆去了文绮楼,带上常盈栀往城外去了,她要去农庄看看,瞅一瞅农庄现在的情况。
时间已经到了六月,万物生机勃勃,官道两旁树丛茂密,大树枝丫上的树叶已经为能过往的行人车辆遮挡烈日。
出了长宁城,感觉温度也降下来不少,等到庄子上的时候,温度已然十分舒适。
两边田里的庄稼已经冒出头来,远看过去一片绿色,农庄挖出来的池塘边上还有农人在干活儿,大树下靠着几个年长的老人,一边缝衣,一边聊天。
村口玩乐的孩童看见有马车从长宁城跑来,欢呼着去喊村长了。
比起李暮歌第一次来时的场景,这个庄子总算是有了几分田园风光,更符合李暮歌印象中的村落了。
终于从逃荒灾难片走到了正常的盛世农庄里了。
李暮歌从车上下来时,心里松了口气。
然后她就被胡子头发全都花白的老人跪了,那老人还冲她重重磕了三个头。
“老朽多谢殿下仁举,若非殿下大发善心,老朽及村上百余人,恐怕都已经死了!”
“多谢殿下!”
李暮歌已经很久没过来了,看见了她,那些得了好处,能吃饱穿暖的佃户都出来磕头了。
李暮歌还没把老村长扶起来,眼前就已经乌泱泱跪了一大片人。
她那一刻内心在嚎叫!
这群人里就没一个比她年纪小的!
“起吧,不必行此大礼,庄子是本殿下的地盘,你们是本殿下的佃户,哪儿能让你们都活活饿死。”
李暮歌强调了一遍所属权,她拯救佃户并不是处于善心,而是为了自己的财产。
这一套说辞显然更让佃户们接受,原本惶恐不安,总觉得李暮歌别有用心,才会对他们好的佃户们,心一下子踏实了。
他们跪拜时,并不是出于真心的尊重,而是因为是在不知道该怎么谢,救命的恩情太重了,他们谢不了。
李暮歌的话,让他们今天能睡个好觉了。
同时,他们也会更好地使用李暮歌给他们的东西,而不会像之前那样,每次穿衣吃饭的时候,都抱着可能是最后一顿的想法。
李暮歌看眼前这群人恢复正常了,就让他们该干什么干什么去,别在这儿围着,随后跟着村长往庄子上最好的房子走去。
路上,常盈栀对李暮歌说:“殿下可真是仁慈。”
“仁慈?”李暮歌特别想指着自己再问一句“我吗?”,她为了保持形象,没做现代表情包同款的事情。
常盈栀看出李暮歌神情里的迷惑,轻扬笑容,诚恳说道:“对,殿下十分仁慈,殿下嘴上说是为了自己,其实也是为了他们,不然怎会费尽心思经营此处呢?”
常盈栀觉得李暮歌刚刚的话,也就糊弄一下什么都不懂的佃户们了。
这天底下的穷人何其之多,想要佃户,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。
只要有地,拿着钱和粮食就能找到新的佃户。
李暮歌不满意那些佃户的难民流民出身,她完全可以等这一批死完,草席一裹都扔乱葬岗去,再花一点点粮食,带回来一批身家清白的佃户。
她没有这么做,反倒给佃户们提供了吃得粮食,穿得衣服,住得房子。
这不是仁慈是什么?
“胡说,本殿下就是为了自己,盈栀你不懂,人是很宝贵的资源。”
常盈栀确实不懂,打仗的时候,青壮年确实稀少,大家都抢着要,可现在是太平盛世,人有什么宝贵的?
贫家一户生出十几个孩子,最后也能活三四个,到了十五六他们又生了孩子,穷苦的人就像是地上的野草,每一年都有新的冒出来。
不光是穷苦的人能生导致穷人一茬接一茬,富家也会变穷,成为新的穷苦人。
富家孩子多,家产一分,每个孩子都穷了。
就如常家,祖上辉煌过,可后代无能还人口多,最后到了常盈栀这一代时,常家都快和普通农家没什么区别了。
再过两代,常盈栀毫不怀疑,常家遭一次灾,就会变成眼前佃户中的一员。
到了屋中,李暮歌让村长将最近的账本拿来,她翻看了一下。
老村长是村里唯一一个文化人,年轻的时候到富家做过仆从,跟着那家的小郎君学过些字,读书读得不多,最多是能写写画画。
记账的活计,因此落在了他头上。
大概是因为之前没有系统学过,所以李暮歌教他什么,他就用什么,非常听话,什么都不多问。
李暮歌根本看不懂这个世界的账本,或者说,是看这个世界的账本看得头疼,全是繁体字,李暮歌算账还得在纸上再列一遍。
于是不管是农庄还是文绮楼,李暮歌都要求账房内部使用阿拉伯数字来记录账本,只有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