残忍,但未必是针对自己,而是面对刘彻不得不如此,他杀主父偃,贬斥汲黯,把自己撵到胶西,种种行径,目的是为了驱除异己,垄断皇帝的信任,从而可以放手做一番事业。
如今这些目的都达到了,公孙弘年老体衰,时日无多,不出所料的话,势必该有些作为了。
想到这里,董仲舒赶忙掌灯备刀笔,给公孙弘写了一封书。在这封短短的信里,董仲舒一共说了五次“仲舒叩头死罪 ”。当然,“死罪”在汉代是一个常用的谦辞,但反复说了五次,董仲舒只想传达一个意思:我服输。
特别是这么一句话:
仲舒愚陋,经术浅薄,所识褊陋,不能赞扬万分,君侯所弃捐。 32
一代儒宗都服输了,公孙弘见到这封书一定很高兴,他可能会想:老匹夫终于想明白了,也是真害怕了,不枉我把他发配到胶西王那里去。
那么,董仲舒在书信里提到的建议当然可以考虑了,那就是希望公孙丞相能效仿萧何,打开求贤之门,尽快让儒家垄断仕途,这与公孙弘的政见相同。公孙弘已经驯服了儒宗董仲舒,也赢得了皇帝的信任,他把丞相官邸的东墙凿开,加盖了一幢新的建筑物,名曰“东阁”,在这里他招纳各类贤人名士,如果有特别出色的,就推荐给刘彻。
更重要的是,公孙弘彻底变革了汉代的文官制度。他推动刘彻下诏:
第一,以儒家原则建立中央太学。
第二,为博士配置弟子五十人,由太常选拔,以前的博士自己收弟子,此后博士弟子们由国家选拔配备,就像今天的“公费研究生”;同时,令各郡国层层选拔优秀子弟到太常博士处委培。“毕业”后经过考核,分送到中央担任“文学、掌故”等官员,优秀的可直接担任郎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