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清代后妃杂识(出书版) 第17节(3 / 5)

”即已经发病,拥有免疫力,而“未熟”即未经发病,缺乏免疫力。但是,此处究竟指称的是哪两种烈性传染病,目前尚不确定。同时,通过康熙十六年之档案,可以看到当时守寡或离异的内务府女性亦可参加挑选,其“守寡妇人”满文为“anggasi hehe”,意为“寡妇”,“离异妇人”满文为“crn hokoho hehe”,意为“与夫离婚之妇”。其中盛京佐领三官保之女布音珠最终即以寡妇的身份被选入宫廷,可见当时宫中对于再醮等并无太多顾虑。

自清代中期开始,挑选内务府秀女之制度也逐渐固定,再醮入宫的现象不再出现。在清代官方档案里,挑选八旗秀女和挑选内务府秀女均被称为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1《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》,康熙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条,《内务府奏销档(缩微胶卷)》。

2宋瞳:《清初理藩院研究——以顺治朝理藩院满文题本为中心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5年,第129页页下注。

“挑选女子”,其在流程和称谓上亦有不少相同之处,但是,两者仍有六点明显差异。

第一,负责部门不同。挑选八旗秀女由各旗都统和户部负责,而挑选内务府秀女由内务府负责。

第二,挑选对象不同。挑选八旗秀女的对象是外八旗满蒙汉共二十四旗旗籍之女子,而挑选内务府秀女的对象是镶黄旗包衣、正黄旗包衣、正白旗包衣旗籍之女子。

第三,挑选目的不同。挑选八旗秀女的主要目的是为收为后宫主位或者指婚,而挑选内务府秀女的主要目的是挑选宫女。

第四,选择的时间不同。挑选八旗秀女的时间是每三年一次,而挑选内务府秀女的时间是每年一次。

第五,挑选的年龄不同。制度上规定,挑选八旗秀女的最低年龄是十四岁,而挑选内务府秀女的最低年龄是十三岁。实际上,每届挑选秀女所要求的最低年龄都不尽相同,但是一般而言,挑选内务府秀女时要求的最低年龄要小于八旗秀女。

第六,挑选的要求不同。与挑选八旗秀女一样,挑选内务府秀女也有年龄和出身之要求,此处将清代挑选内务府秀女时毋需参选之条件如表4-4所示:

表4-4清代挑选内务府秀女时毋需参选之条件

开始年代1内容

顺治年间有残疾不堪入选者

雍正十三年盛京打牲乌拉及庄头壮丁之女

嘉庆五年乳母之女

道光二年回子、番子之女

挑选内务府秀女之流程,与挑选八旗秀女大致相同:每一年一次,由内务府衙门办理。挑选之前,由内务府按照户口档案,将内务府三旗所有包衣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1表格中信息整理自《国朝宫史》《国朝宫史续编》《钦定宫中现行则例》《清实录》《大清会典》。表格中凡是未写明取消时间者,皆自开始之年代始,至清末依然有效。

佐领下、管领下人符合条件之女造册,呈与皇帝,请旨决定挑选日期。日期决定之后,内务府进行安排,准备挑选各项事宜。至钦定之挑选时间,1秀女被送到神武门后,按照次序排列,入宫在指定地点被皇帝选看。挑选的结果主要有三种情况:第一种为选中,即成为宫女,准备入宫服役。第二种为记名,即暂时回家,作为预备宫女,或在下次继续参选,或遇宫内缺少宫女时递补。第三种为不记名,又称“撂牌”“撂牌”,即回家后自行婚配,不需再次参选。与挑选八旗秀女一样,所有内务府佐领、管领下人之女,凡是符合秀女条件者,一生中均至少参加一次挑选,被“撂牌”之后方能自由婚嫁,否则会受到重罚。

由于挑选内务府秀女之目的与挑选八旗秀女有所区别,故而清代皇帝挑选内务府秀女时,其态度也与挑选八旗秀女略有区别。以乾隆初年为例:

乾隆五年,“三旗佐领、管领下,十三岁女子五百七十名,十四岁女子五百九十三名,上年未得引看十五岁以上二十七岁以下女子一百三十九名,记名十五岁、十六岁女子四十四名,以上共女子一千三百四十六名”。2

乾隆六年(1741年),“三旗佐领、管领下,十四岁女子五百九十九名,上年未得引看十五岁以上二十九岁以下女子一百四十九名,记名十五岁,十六岁女子二百九十七名,以上共一千四十五名女子”。3

乾隆七年,“上年十二月内,经臣衙门将三旗佐领、管领下十三岁女子六百七十七名,上年未得引看十四岁以上二十二岁以下女子一百六名,记名十四岁女子三百八十一名、十五岁女子一名,以上共女子一千一百六十五名”。4

由此可见,在挑选内务府秀女时,不仅记名之数量要远比挑选八旗秀女时多,而且“上年未得引看”之秀女占有相当的比例。有可能是皇帝在挑选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1谨按,从清中后期开始,挑选内务府秀女与挑选八旗秀女一样,均在二月进行。

2《奏为应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