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起码也得等到龙首渠彻底修完,李泰才好将此事当作一个样板工程,为这些在事者争取一个官职奖赏。龙首渠的工期是一年,那就起码得到年底才能进行相关操作。
他又指着商原赵党长笑语道:“我将要临河治事,渠事不能再亲自监管。赵党长德高望重,我想请你暂领渠使,督工后继。”
渠使是台府名目的使员,李泰这个渠主则是民间约定俗成的称谓。若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,后者是要比前者更具民间号召力。
不过现在李泰是整条洛水的河伯,沿线渠使都要听命于他,这种情况自然不会发生。
赵党长听到这话,顿时也激动得站起身来连连应是。
他们家算是地方豪强的初级形态,虽然浅具一定的乡资势力,但却并不强大,之前还被同乡的史家压得抬不起头来,虽有威风也难出乡里。
龙首渠惠及数县诸乡,所撬动的民间势力也极为可观。若能担任渠主,对赵党长而言也是一大跃迁,自然欢喜不已。
渠盟的结构还要维持完整,吴敬义、赵党长各领新事后,李泰又着令几人推举乡贤继任。
任何一个组织,只有人员上下有序的流动起来,才能确保其活力。关西乡土势力和资源虽然已经固化难改,但李泰也可以通过这一乡盟组织为其增加一定的改变。
这对乡豪们而言也是一个新的机会,旧地图已经刷的烂熟,但想达到阶级的跃升又十分的艰难,也需要一个新地图、新副本进行过渡。
之前是通过礼佛凿窟、乡权神授来积累乡望、聚结乡资,可现在渠盟效果更明显,也更有效率,自然也就不失为一个好选择。
归根到底,还是李泰打通了向上的通道,只要加入了渠盟这个组织,他的下限就决定了这些土豪的上限。
众人拾柴火焰高,只要这个组织结构能够一直存在且有序运转,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便不是梦想。
李泰并不是关中土生土长、根基深厚的大土豪,想要对乡土势力进行有效整合,也需要渠盟这一个组织作为媒介。
一如宇文泰需要尊奉西魏皇统,才能凭此大义突破自身的限制,进行相对普世的统战。所不同的只是宇文泰本身势力便不弱,需要显达于朝堂。而李泰尚在艰难的起步阶段,则就需要下沉于乡里。
他对北镇武人的挑拨离间,也不只是出于自身的需求。当他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关陇豪强的诉求时,这些关西乡土势力同样也不希望北镇武人们亲密的铁板一块。
历史上分化瓦解北镇势力的是宇文护,通过对北镇代表势力的打压,将诸方武装力量驯服,完成了宇文家从霸府到皇权的建设,这当中自然少不了关陇豪强的支持。
李泰虽然刻意交好宇文护,但也从未把自己定位为宇文护的追从者。在对关西统治集团新势力的吸收和整合上,彼此间反而存在着竞争关系。
宇文护的出身决定了他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,但李泰的觉醒却比他早了十多年。未来要不要加入屠龙小分队,李泰希望是能凭着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,而不是被胁迫的无从选择。
李泰归乡的第二天,台府便有使员前来通知他可以过河接收赵贵在洛水西岸的庄园了,随之同来的,还有几名台府同僚们选荐的几名属员。
这些属员们多是尚未出仕年轻人,上了年纪的要么已经混出了头,要么不乐意担任李泰的属官,毕竟李泰年纪也不大。
裴汉的堂弟裴鸿,李和的族子名叫李到,李泰之前在华州邸中就已经见过。另外几个,比较让李泰关注的,一个是崔彦穆的弟弟崔彦昇,另一个则是陆通的弟弟陆彦。
李泰对崔彦昇关注,那是因为他家的好女婿独孤信。
这崔彦昇比李泰大了三岁,之前已经在台府担任行参军,但也没有什么定事。李泰这里已经算是主政一方,崔彦穆不希望弟弟继续留在台府瞎混日子,便将之介绍到李泰这里混资历。
因为在事台府,崔彦昇对李泰的事迹也颇耳闻,知道他是行台近年来势头最猛的属官,很得大行台的看重,所以对李泰也很尊重。
李泰也有点好奇,崔家傍上那么粗大腿,怎么还要到自己这里来混资历?不过眼下也不熟悉,他倒不好深作打听。
至于那个陆彦,大约是祖上出身吴地世族的缘故,形容气质与其他人都不相同,年纪虽然不大,但看起来颇为儒雅,是一个颜值挺高的小白脸,只是比李泰低了将近一头。
个子虽然不高,但这陆彦眼界却是不低,向李泰作揖见礼的时候都不肯低头,明显是有点瞧不上这个主官。
这倒也正常,李泰这个出身在关陇豪强、北镇军头面前还能充一下大尾巴狼,但在陆彦面前便不怎么够看的。
他们李家还没雄起陇西的时候,人家吴郡陆氏已经名满江左,早在三国时期,陆氏已经是江左名门。讲到祖系渊源,人家那才是真正的老钱。
陇西李氏虽然一度曾为河西王族,但真正驰名于北方,也只在两三代人之间,关键在于李宝之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