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草小说>情欲小说>争魏> 第1140章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140章(1 / 2)

洛阳、河内、弘农化为洛州。

荆州也一分为三,新城、南阳、襄阳、义阳划为襄州,南郡、江夏、长沙为荆州,西南的武陵、零陵、桂阳郡划为楚州,东吴设立西陵郡裁撤,并入楚州。

兖州和青州都一分为二,析置泰州和莱州。

扬州一分为三,淮南为淮州,江东为吴州,东面的庐江、豫章、庐陵、柴桑析置庐州。

广州、交州地区维持不变。

加上关中蜀中凉州等地,大秦一共三十一州。

没有一个州能独占一个地缘板块。

每个州都遵循老祖宗的统治智慧,门户都在相邻的州郡控制之下。

杨峥望着沙盘,其实还有很多地区划分很模糊,如南中与岭南的交接之处,后世此地为贵州。

但这个时代却是一片蛮荒之地,居住着大量的蛮、僚等族。

杨峥记得历史上直到唐朝才真正纳入治下,但一直动荡不安,时叛时降。

还有闽南地区,一直到唐末才被三王开发。

统治也需要成本,开发更是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。

关键收益太小了,贪多嚼不烂。

其实一旦人口上来,自然会辐射到这些地区。

有这个功夫,还不如在西域、草原、辽东使劲……

如今的中原处处都需要投入,淮南、荆州等等还有大量人为制造的无人区,这些地方全都是肥沃地区,几百年后江淮甚至成了大唐的命脉所在。

觉得没有太大的纰漏之后,杨峥便盖下印玺,剩下的就交给三省六部了。

划分州郡处理的差不多之后,便开始封赏有功将士。

周旨与王濬之争,杨峥早就知道,江东有杜预和杨旭在,杨峥没有急着表态,想看看他们是怎么处理的。

王濬虽然年纪不小了,在大秦却是愣头青,猛打猛冲的那种,功名心重,得罪了不少人。

江东之役,罗宪的侄子罗尚在他手上不知怎么就兵败身死了,罗宪虽然没说什么,但巴蜀却有不少人弹劾王濬。

周旨是杜预的部将,杜预偏袒他也是正常。

不过杜预毕竟是杜预,德行人品没话说,请功奏表中,将王濬列为首功。

客观来说,此番伐吴之战,也的确是王濬功劳最大,冒着巨大风险从西陵顺江而下,声势震天,破了江东人心。

奏表上说的简单,但此行的难度不小,只要东吴的长江防线用心防守,王濬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。

这么敢玩命做事的人,已经不多了。

杨峥拜其为镇东大将军,封湖县侯,加上护军,持节,都督吴、庐二州事,江东还需要他继续发光发热。

罗宪升镇南大将军,持节、都督荆、楚二州事。

羊祜升尚书左仆射,平尚书事。

为了安抚江东人心,孙瑾降为归信侯,许其拜祭吴国宗庙,孙皓才一个归命侯,总不能儿子的待遇超过老子吧?

陆抗为尚书右仆射,平尚书事,改封舒县侯。

陶璜升广州刺史,安南将军,封秣陵县侯。

杨稷为交州刺史,平南将军,封龙编县侯。

其余南征有功军将皆一一封赏。

不过一个问题也摆在杨峥面前,杜预的封赏有些难办。

首功是王濬,但运筹帷幄,总领东线伐吴大军,攻破濡须,灭钟会、擒孙瑾,这个功劳不在王濬之下。

杨峥一番思索后,封其为司空,录前后功,封朔方郡公,加柱国,离勋功制的顶峰上柱国只差一步了,真正的位极人臣。

没办法,杜预的功劳摆在这里,从凉州时代起,便是大秦的顶梁柱。

封赏再高都不过分。

天下一统基本完成,杨峥设凌烟阁。

画鲁芝、杜预、张特、卫瓘、马隆、蒙虓、文鸯、马循、索靖、庞青、孟观、刘珩、霍弋、罗宪、羊祜、王濬、周旨、尹春十八功臣像呈列其中。

每个人的功绩都抄录在旁。

也算是对他们这么多年征战的小小奖励。

另外,成都建武侯祠,江陵建关公祠。

两人都是这时代忠义的代表,自然要大力表彰。

杨峥个人觉得,这时代怎么拔高诸葛武侯都不为过,刘备白帝城殒落后,是诸葛亮将一个在亡国边缘的蜀汉拉了回来。

只要他动动心思,蜀汉早就不姓刘了。

自古以来有几个权臣能做到这地步?

洛阳建魏帝祠、夏侯祠,以祭奠曹髦和夏侯玄。

曹髦的血性也是华夏精神财富之一。

夏侯玄虽然略显迂腐,但慷慨殉国,也不失忠义。

司马家的遗毒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修复。

大兴城南郊,杨峥令匠人建造一座巨大的忠魂碑,凡是为国殉难将士的名字都刻在上面,供百姓四时拜祭。

不过很多人的名字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,没留下一丝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草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