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838章(1 / 2)

朕要让蒙古人永远记住大燕,记住朕的名字!

月儿,你可敢随朕在漠北腹心杀一个来回?”

杨月儿俏面涨红,依偎进王霖的怀中,柔声道:“陛下敢去,臣妾当誓死护驾!”

……

一万锦衣铁骑偃旗息鼓日行百里,高速向北突袭。

可大军过了西京,又直至白水乐,渐至漠北草原边缘,军卒这才反应过来,皇帝此番御驾亲征,目的并非往武川观战,而似乎是……要直捣漠北蒙古人的老巢!

封狼居胥,勒石燕然!!

锦衣铁骑军卒想起皇帝的那阙真定怀古,心中都起了一抹狂热的兴奋。

热血沸腾!

皇帝乃千古圣君,如今皇帝将统率他们,效仿汉之冠军侯,马踏漠北,为大燕立不世功,创百世基业!

封狼居胥,勒石燕然!!

千古不朽!

见麾下军卒和锦衣卫铁骑都像是打了鸡血一般兴奋,士气暴涨,行军速度更是比之前加快不少,杨沂中面色沉静,心中却是有些凝重。

他相信以锦衣铁骑的战力和来去如风的机动速度,往返漠北一趟,给措不及防的蒙古人一个下马威也并非是什么难事,但……粮草呢?

此去漠北的可敦城,往返两千里,耗时至少一月。

可军中只带了半月军粮,如何能支撑一万五千人马纵横漠北而进退自如?

难道皇帝是意欲效仿蒙古或金人靠劫掠来解决军粮问题?

皇帝在锦衣卫中的权威近乎无上。

没有人会怀疑皇帝的决策,锦衣铁骑对皇帝怀有近乎盲目的崇拜和必胜的信心。

可敦城

大燕军队对皇帝的决策奉若圭臬,不折不扣的加以贯彻落实,这是燕军与金人作战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。

因为自前宋以来,皇帝每一次的战略的决策都无比英明正确。

堪称算无遗策。

一次次的胜利,堆积起了大燕军马的信心和士气,也堆积起了皇帝在军中无上的权威。

这一次,布设口袋阵引蒙古人来攻,与当日王霖雁北谋划从容驱逐金军,定鼎大半燕云故地,又何其之相似!

长袖善舞,气魄恢弘!

蒙古联军两万分为三路,一路由管亥统率攻取丰州,一路由直路古统率攻取云内,还有一路由敦必乃和俺巴孩亲率直逼武川之野。

孛儿只斤氏要将雁北杀一个血流成河,血祭合不勒!

敦必乃面向长生天发下血誓,要在武川之野建一座数万人的京观,以燕人的首级铸成!

两万蒙古铁骑呼啸而来,管亥率八千人攻取的丰州几成一座空城,当乞彦部的兵马进驻城中,管亥才陡然间醒悟过来,怕是中了燕人的诡计。

西边的直路古五千人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,待蒙古人反应过来,刘延庆五万大军将八千蒙古人死死围困在了丰州,吴玠吴嶙率军五万将直路古的乃蛮人包围于云内。

而在武川之野,当五千孛儿只斤蒙古骑兵纵马掠过呼伦堡时,漫山遍野的韩世忠所部骑兵轰然而至,敦必乃仓促下率所部骑兵奋起反击,却如何是十倍于其兵马的西军精锐的对手?

一代名将韩世忠,韩良臣,大燕皇帝肱骨之将,可不是大风吹出来的!

秋风呼啸,风吹草低却见不到牛羊,只有践踏草原的战马和猎猎旌旗!

韩世忠高举长枪,怒吼道:“陛下有旨,斩敦必乃者,可封万户侯!”

五万燕军铁骑钢铁般洪流席卷武川之野。

……

在西京往北,数百里广袤大草原中夹杂着一块块的戈壁荒漠,继续往北,就是蒙古人乞彦部和孛儿只斤部的老巢。

乞彦部占据可敦城,孛儿只斤部占据阔鲁朵城。

可敦城是回鹘古城,即回鹘人建牙之地。

唐天宝中于此置横塞军,并移安北都护府治此。

契丹征服漠北后,组卜各部落时降时叛,辽圣宗于辽统和十二年往西镇抚,又筑可敦城于原回鹘王城附近,次年置镇(治可敦城)、维、防三州,调诸部族兵2万余骑及渤海、女真、汉人700余流配之家,往彼屯垦镇守。

统和二十九年,置阻卜诸部节度使。辽西北路招讨司的驻地就在可敦城。

金人灭辽后,契丹守军不战自溃,可敦城周遭区域因为水草丰美,又久经开发,就被乞彦部占为王庭。

而距可敦城百里处的阔鲁朵城,则为孛儿只斤的核心所在。

蒙古联军于武川之野被燕军聚歼时,王霖已率万骑锦衣卫横跨茫茫戈壁荒漠,目标直指可敦城。

沿途所见蒙古诸多逐水草而居的小部族,皆被燕军轻易攻取,蒙古人四散奔逃于漠北各处,漠北荒原由此震动!

武川之野的五千孛儿只斤骑兵哀鸿遍野,在重兵围困之下,尽管敦必乃率军死命突围,却依旧被燕军一点点分割餐食,眼见身侧只余千余亲军,荒原上遍布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草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