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417章(1 / 2)

其实朝中文臣的反对之声并不像李纲想象中的那么强烈,毕竟作为言官名流,周吉这些人的名声这些日子实在是臭不可闻,已然沦为万夫所指的斯文败类。

坊间,进京赶考的读书人中,有不少竟为之拍手称快。

至于接下来赵佶如何清理后宫,王霖就不管了。

他在盛林安案后的第三天,就进宫向皇帝提出辞行。

赵佶也知道王霖作为藩镇,不宜在京久留,而且他现在正把全部精力用在如何扫荡宫闱上,就没再挽留。

只是赵佶有意无意的一句话,引起了王霖的警惕:

“卿去青州,要同时安排好南京操演新军事宜,拱卫京畿的事,朕可就全部指望你了。”

王霖突然听出皇帝的一丝暗示。

他似乎对即将到任京师的种师中不太信任?

王霖眼前马上浮现出太子赵桓那张苍白憔悴的面孔来。

“请官家放心,臣已经命人将从各部禁军中抽调精锐遣往南京,正派大将关胜统率操演,至多半年即可成军。”

王霖思之再三,尽管青莱是他的根基,但南京神武军的掌控也非常重要。

他已经让燕青传令青莱,命关胜调任神武军统制,坐镇南京,负责操演新军,又命宋江从梁山中抽调金枪手徐宁辅之,任副统制。

关胜本为军中大将,统率一军毫无问题。

徐宁也是禁军教官出身,训练新军本就是他的强项。

同时将栾廷玉派往南京,充任神武军总教头。

关胜的位置,由呼延灼取而代之。

至于卢俊义,暂时只能作为伏虎军的客卿存在了。

上述任命,经枢密院公文流转备案。

尽管宋江归顺朝廷的念头很强烈,一天都不想继续当山大王了,但王霖还是觉得时机不成熟,严命他安心在梁山蛰伏。

如此一来,其实在河南山东境内,王霖本身掌控起了三支力量。

以十万伏虎军为主,一万梁山草寇,五万神武军。

抛开西军不说,在大宋疆土内,王霖的兵权之重威加海内。

赵佶缓缓点头:“甚好,朕拭目以待。明年,朕或将巡视南京,看看卿的练军成果。”

“茂德年纪还小,朕就再留她在宫中一两年吧,待时机成熟,朕再予以赐婚。卿如今已是王爵,你府上内眷的封号诰命,你回去后给朕拟个名单报上来,容朕思量。”

“你不要着急,朕已拟招,改封茂德为宋国,南京赐府邸一座……你懂朕的意思么?”

“多谢官家。”

“还有一事,朕犹豫不决,想听听卿的意见。”赵佶突然面色凝重道。

“臣洗耳恭听。”

“朕皇子虽众,但成器者不多,早夭者也有数人。除太子外,八子、九子及十二子稚龄,其余诸子尚在幼冲。为大宋社稷江山计,朕拟将八子迁往益州,九子迁往青州,十二子迁往宁江……不知卿觉得如何?”

王霖嘴角一抽。

他心说你这种做法一出,岂不是让赵桓更加生出不满之心?人为给赵桓树敌,将来怕还是要生事端。

但王霖知道现在的赵佶,已经对赵桓生出了无休无止的忌惮和猜忌之心,任谁都改变不了。

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说,赵佶这是在保护他的另外几个儿子也未可知。

毕竟随着这几个皇子年岁渐长,没准都会死在赵桓手上。

一念及此,王霖躬身道:“分封诸皇子于各地,倒也未尝不可,待诸皇子长成,当为官家坐镇各方。只是诸皇子尚幼,离京异地开府,臣以为当谨慎处之,不可轻率。”

“朕只是想尽量保全皇家血脉,以备将来。这一点,朕已与太子讲清楚。”

赵佶淡淡道:“八子、十二子生母早陨,唯九子构生母韦妃尚在,朕就将他们母子托付给卿,如何?”

王霖心头猛一跳。

他缓缓道:“皇子改封可,但皇妃岂可轻易出宫?官家,臣以为如此,违反祖宗礼法,怕是要引得群臣鼎沸,言官汹涌!”

赵佶冷笑起来:“言官?再有妄议宫闱和朕之家事者,有多少朕就杀多少!”

“九子构文武双全,聪慧贤名明,但他年幼,朕之意由韦妃从旁照顾,由卿严加教导,将来……”

赵佶缓缓起身,长出了一口气道:“朕这也是迫不得已的安排,若朕万一……还望卿念在朕的情面上,好生看顾构儿……卿可懂朕心?”

“若太子不轨,卿可奉诏勤王。若朕不幸归天,卿可奉皇九子构为新君!”

赵桓从书案上抓起早就准备好的一道密诏,顿了顿又道:“朕思之再三,还是妥做安排,希望卿不要辜负朕。”

王霖躬身拜去:“臣遵旨!”

“同样的密诏,朕也会同时赐予李纲、吴敏。”

王霖皱了皱眉,心忖道:看来赵佶对赵桓的防范之心不但没有消减,反而日渐浓烈,甚至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草小说